
在宁夏内陆的盐碱荒滩上,“盐滩渔跃”项目团队用数年时间,将“不可能”变为“可能”,开创了国内盐碱地大黄鱼养殖的先河。这支团队以科技助农为己任,以创新突破为利刃,在道德品质、学业科研、实践创新中全面成长,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青春标杆。
团队始终牢记“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”的使命。他们深入宁德本地和宁夏银川市贺兰县的养殖户和企业展开调研,总结出水产鱼类养殖设备落后、存活率低和能耗高等影响导致经济亏损普遍在50.8%以上。面对技术瓶颈,团队主动放弃暑假休息时间,驻扎学校生物实验楼101循环水养殖实验室,运用每一个巧思创造出关键技术的奇迹。
团队坚持“创新源于扎实学识”。团队核心成员在科研的同时,学习成绩保持在班级前十名,团队研究发表3篇论文。同时,团队还参加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、CULSC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、第二届福建省民族乡村“三创促三交”训练营比赛等大型比赛,吸取专家指导建议并分析未来发展方向等多方面打磨项目。
团队积极开展产教融合,科教融汇,多学科交叉,产学研学协同创新,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,扎实推进新农科建设,助推乡村振兴。团队项目带动了内陆渔业经济的发展,增加了内陆养殖户和长途运输人员需求,打开了多项就业岗位,掀起了带动就业的浪潮。
从实验室到盐碱地,从学术论文到鱼满仓廪,“盐滩渔跃”项目团队以家国情怀为帆,以创新实践为桨,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勇立潮头。他们的故事,是新时代青年“自找苦吃”的生动注脚,更是闽东大地“弱鸟先飞、滴水穿石”精神的青春续写!